新聞資訊
行業資訊
國產醫療器械難拓國內市場 進口貨依然稱雄
來源:醫藥網發布時間:2013-09-02點擊:4476次
生意社9月2日訊 近日在全國多地走訪了解到,進口醫療器械“蠶食”我國醫療市場進程近年日漸加劇,我國在丟失醫療市場陣地、遭受巨大經濟損失的同時,還面臨疾病信息機密流失、技術壟斷打破難度增加等多重隱患。
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統計,2012年,我國醫療器械進口額為124.72億美元,同比增長14.56%。其中31個品種進口額達到億美元規模,以通用診療設備、彩色超聲波診斷儀、彌補生理缺陷的康復用具、X線斷層檢查儀、內鏡、醫用導管、核磁共振成像裝置等高附加值產品為主。美敦力、上海東松、概騰、強生、金佰利、羅氏診斷等跨國公司屬于排名前十位的進口商。
進口醫療器械“一統天下”
“國產醫療器械產業在全球醫療器械市場份額不足3%,與中國巨大的醫療器械消費市場不成比例。”山西省藥監局一位工作人員說。
我國醫療器械產業是新興產業,不論是產能還是研發都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尤其是高端產品仍依賴進口。目前醫療機構使用頻率極高的幾大件,如CT、核磁檢查設備、生化分析儀和彩超等基本都是進口產品,其他國產醫療器械產品也只占到國內需求總量的六成左右。
山西省不僅在省級醫院、市級醫院,各類中醫院、西醫院,都是進口醫療設備的天下。甚至在全國絕大多數縣級醫院,醫療器械也貼上了進口的“標簽”。“醫院需要,患者也需要,進口醫療器械就得到了‘普及’。”山西省藥監局一位工作人員說。據他介紹,少數性能不錯的國產產品在全國三甲醫院也幾乎沒有市場,只能走鄉鎮醫院等“低層路線”。
而高精端醫療器械依賴進口的現象在醫療機構中十分普遍。記者走訪重慶部分三甲醫院發現,高端醫療器械幾乎都是來自日本、美國、德國的進口產品。除三甲醫院外,一些縣級醫院、基層醫院也難覓國產產品蹤影。
重慶市渝北區人民醫院檢驗科有六臺高端醫療設備,無一臺國產。該科主任周洪說“醫院在高端產品方面基本不考慮國產產品。”重慶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醫療器械監管處處長李小平介紹說,2010年重慶醫療器械產業出口額約占企業年度總產值的30%,呈明顯的外向型發展。我國醫療機構對國產產品不認同的現象突出,本土企業難以拓展國內市場。
招標政策不嚴跨國公司回扣高
“根據排量不同,一臺進口CT的價格從200萬元至數千萬元不等。而國產的100多萬元就可以買到。”山西一家醫院院長說,國產設備盡管具有很大的價格優勢,卻未曾進入醫院的采購視野。
原因很簡單,國產醫療器械的技術遠遠趕不上國外。這位院長說:“進口CT圖像清晰,產品性能好,更新換代快。國內的技術不過關,不如進口的好用,兩者差距比較大。”
但國內一些醫療器械生產企業認為,這種理由并不充分。重慶山外山科技有限公司是我國血液凈化產業聯盟理事長單位,其生產的血液透析機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技術水平可與進口產品抗衡。該公司董事長高光勇說:“一些中醫院根本不需要如此昂貴先進的設備,造成資源閑置和浪費。”
業內人士認為,國產醫療器械難以拓展國內市場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我國現行的醫療器械行業的標準、政策是在大量應用進口醫療器械的環境下產生的。重慶市江北區中醫院檢驗科主任陳坤介紹,醫院定期要將檢查結果報送重慶市臨床檢驗中心以評估檢查是否準確“中心使用的全部是進口產品,技術參數也參照進口產品,所以我們也得用進口的,否則檢查結果相差太大醫院就會被整頓”。
二是采購招標政策執行不嚴,在實際招標采購中,不少單位明文規定只采購進口產品。高光勇告訴記者,北京某大型醫院只采購進口產品,企業投訴他們。但該院稱如不立即撤訴,他們將利用自己在業界的影響力,讓全國醫院都不用該公司的產品。
返回